早稻病虫害通识与2024农场式绿色防控提示(上篇)
近年随着家庭农场成为种粮的主体,早稻播种面积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。现代早稻栽培是机械化全程栽培,作为农场在正常气候条件下“蘖、水、肥”一般较易掌控管理,唯有病虫害难以实时同步调控到位。在稻田生态中一般稻、害、益三体可自行平衡,仅为少数病虫害需干预调控,就是受源(病虫源)、天(气候)、载(稻体承载)所限超出的病虫害。为了更好适应现代水稻绿色高产栽培,形成水稻蘖、穗、病、虫良好群体调节与水、肥、药一体化集成调控,科学、理性、务实地进行现代化组装配套,现将早稻主要病虫害通识与2024农场式绿色防控提示如下。
一、早稻主要病虫害通识
早稻生育期,一般3月播种,秧龄25-30天左右,插栽期4月上中旬,分蘖期延至5月上中旬,幼穗分化期处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,6月下旬前后进入抽穗生长期,7月中下旬进入收获期。主要病虫害为纹枯病、螟虫、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和穗瘟(病)等,常年以纹枯病、螟虫和局部穗病危害,但2024上半年受西南气流或雨水频繁出入,“两迁”害虫(稻纵卷叶螟,白、褐飞虱)潜存早发早害趋势,也应引起协同关注。
(一)“两病”(纹枯病和穗瘟)通识
1、纹枯病:纹枯病俗称“烂脚病”,为早稻常发性重要病害,症状见右照: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,严重时也能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杆。纹枯到顶产量丢尽。
(1)传播途径: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。翌春春灌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,生出菌丝侵入叶鞘、侵染邻近植株。病情一般于拔节期开始激增,然后横向、纵向扩展,抽穗后从叶鞘转向叶片或穗颈部扩展危害。
(2)影响因子:主要为菌源、气候和肥水状况。菌核量的多少是直接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病程度,一般田间随残存较为充足丰富。喜高温高湿病害:18- 34℃可发病以22-28℃最适;相对湿度70%-96%以90%以上最适。 肥水与病情存在密切相关,若长期深灌,或偏施迟施氮肥,田间郁闭或徒长,易促进病情发生和蔓延流行。
2、穗瘟:稻瘟病为真菌性流行性病害,俗称“稻热病”,症状见下照。按病原入侵时期或部位可分为苗瘟、叶瘟、节瘟、穗颈瘟、谷粒瘟。近年来随主栽品种如中早39等抗性衰退、病菌累积及抽穗期间多雨吻合,穗瘟局部流行严重。
(1)传播途径: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。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。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,尤其倒三叶有见病斑加雨水充沛气候相吻,随抽穗入侵颈部或花器形成穗瘟。
(2)影响因子:菌源:初次侵染源为种子和病草上病原菌。病害再次侵染菌源来自叶瘟。叶瘟发病轻重、空中孢子量多少与穗瘟呈显著相关。气候:早稻抽穗与梅雨吻合,往往是决定穗瘟轻重重要气候条件之一。品种:一般籼型品优于粳型,但早籼中早39抗性衰退,还有早粳品种感病性也较强,在病流区易招致侵染流行。生育期: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不同。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。肥水:偏施过施迟施氮肥有利发病。断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,抗病力弱发病重。
(二)“三虫”(螟虫、稻纵卷叶螟、稻飞虱)通识
1、螟虫:以二化螟为主,其次为大螟,三化螟单食性较少见。早稻受害主要为第一、二代发生危害。近年局部产生极量危害致穗期大面积毁秆枯死倒伏,几乎可造成绝产灾害。螟虫为全变态,为蛾、卵、幼虫、蛹4虫态。二化螟和大螟4虫态:
(1)为害特点:主要为二化螟和大螟协同危害,二化螟在分蘖期危害,可造成枯鞘和枯心苗;在孕穗抽穗期危害,可造成枯孕穗和白穗;在灌浆乳熟期危害,可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。二化螟成虫具有趋光和喜欢在叶宽、秆粗及嫩绿稻苗上产卵。杂交稻、超级稻茎秆粗壮,营养丰富,极有利二化螟繁殖危害。大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,也可造成枯梢、枯心苗、枯孕穗、白穗及虫伤株。蛀孔较大,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,又别于二化螟。一般枯心苗,蛀孔大、虫粪多,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,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,受害稻茎的叶片、叶鞘部都变为黄色。大螟造成的枯心苗、白穗田边较多,田中间较少,别于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、白穗。
(2)生活习性:二化螟越冬习性:一年发生从不完全的4代转入不完全5代,以高龄幼虫在稻根、稻草、茭白、杂草、冬作植株、棚地作物等处越冬。(第一代由于越冬场所多、发生极不整齐,危害期拉得长,主要危害早稻秧田和早稻大田前期;第二代主要危害迟熟早稻穗期。成虫习性:二化螟成虫昼伏夜出,趋光性强。每雌可产2~3个卵块,每1卵块有卵40~80粒左右,每雌能产卵100~200多粒。产卵习性:以叶片为主,产在叶鞘上极为少数;分蘖期产于1~3叶,圆杆以后产于2~5叶;苗期叶正面卵分布多,以后叶背面卵分布渐多。幼虫蛀茎习性:二化螟蚁螟孵出后,一般从叶鞘缝隙侵入,或在叶鞘外面选择一定部位蛀孔侵入。化蛹习性:二化螟化蛹前在寄主组织内壁咬一羽化孔,仅留一层表皮膜,羽化时破膜而出。蛹期生理转化旺盛,耗氧量大,灌水淹浸,会引起蛹大量死亡,越冬代淹水l0天,可使大部分蛹淹死。大螟近年一年发生5代,以幼虫在稻根危害作物及其残株中越冬。通常以第一代危害早稻为重,特别早插早发田块受害严重;同一块田中,一般沿田边1~7行稻受害较重。成虫习性:昼伏夜出,趋光性不及二化螟,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。成虫多在黄昏羽化,羽化后当晚或次晚交配产卵,产卵期一般5~6d,单雌能产卵块3~4块,卵量200~300粒。产卵习性:对品种有选择性,一般糯稻多于粳稻,粳稻多于籼稻。幼虫习性:幼虫孵化后在叶鞘内群居取食,形成枯鞘。2龄以后从稻株基部以上3~4节处咬孔侵入为害。4~5龄食量很大,稻节食尽即爬出转株为害。幼虫一生能为害3~4株水稻,被害茎秆,虫孔大,并排出大量虫粪,易与二化螟相区别。为害方式:幼虫为害:蛀孔入侵,咬断植株,咬食花器,虫粪堆积于伤口。化蛹位置:第1代多在寄主茎内和枯叶鞘内,少数在杂草茎中及泥土下;第2代多在稻田距水面3cm左右的枯叶鞘内,或稻丛间化蛹。
(3)影响因子:越冬虫源和场所:越冬场所多样,冬作大小麦、油菜面积大,有利增加有效虫源基数;一般在茭白越冬的幼虫化蛹、羽化最早,稻桩次之,再次为油菜和蚕豆,稻草最迟,田埂杂草比稻草更迟,越冬代发蛾期很不整齐,常长两个月左右,形成多次发蛾高峰,造成世代重叠现象。气候:温度11-26℃,湿度80-90%有利钻蛀为害,冬春气温升高变化拉长发生期有利全程发生为害。耕制:单双混制及其制度多元复杂,则有利种群繁衍、桥梁转化、虫态成活。品种:一般受害程度杂交稻Ø常规稻;籼稻Ø粳稻;有芒稻Ø无芒稻;叶大、高秆、多蘖品种Ø叶狭、矮秆、般蘖品种。若稻株细胞中含草酸、苯甲酸和水杨酸等物质多的品种,则具有抗螟性。肥水:偏施氮肥,群体旺盛,诱发产卵,加重为害;浅水勤灌,稻体健壮,可减轻为害;若断水或脱水开裂,易促使转株加衙为害。天敌:卵主要为稻螟赤眼蜂、澳洲赤眼蜂、松毛虫赤眼蜂、等腹黑卵蜂等;幼虫和蛹有多种姬蜂、寄生蝇和线虫等;越冬幼虫有白僵菌和黄僵菌等。
2、稻纵卷叶螟: 为“两迁”害虫之一,每年春季,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迁飞,受温度和降雨的影响降落,成为非越冬地区的虫源:秋季则随季风由北向南迁飞。近年来随着初迁入期提前早发,“落地成灾”现象时有发生,对早稻尤其假性早稻威胁较大。稻纵卷叶螟为全变态:成虫、卵、幼虫、蛹4虫态。参见右照。
(1)为害特性:为咀嚼式口器,以幼虫咀嚼叶片为害水稻,缀叶成纵苞,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,仅留白色下表皮。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,甚至枯死;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,分蘖减少,植株缩短,生育期推迟;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,影响开花结实,空壳率提高,千粒重下降。一般三(1)代和四(2)代为主要迁入代,正值水稻处于分蘖期,少量为害也会特别明显。虽适当的为害不会引起产量的损失(补偿作用)。甚至前期稻纵卷叶螟适当为害,可以减少无效分蘖,提高产量。对产量而言,倒三叶才是关键。
(2)生活习性:迁飞:迁飞是昆虫从空间上逃逸不良环境的一种生态适应性的表现,是与内在生理状况如运动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同步的。影响稻纵卷叶螟迁飞的主要气象因子有高空气流、温度、 降水和湿度等,温度决定起飞,高度层气流决定方向和速度,降水和下沉气流则影响降落地点。一般26℃时飞行时间、飞行速度、飞行距离、起飞高度和再迁飞次数均最大,当环境温度低于再迁飞的最适温度时,迁飞暂时终止。代数:一年发生代数因纬度和海拔高度所造成的气候、食料情况而异。一般在气候温暖,栽稻季节长,食料丰富时,则各虫态历期短,一年发生的代数多。广西北部,福建中北部,湖南,江西,浙江中南部,年发生5~6代,常年有零星蛹越冬或少数稻区有少量幼虫及蛹越冬。台州处岭北亚区,其发生代数(注:前数为全国计数代别,括号内为当地计数代别)主要为:三(1)代为5月21日至6月20日;四(2)代为6月21日至7月20日;五(3)代为7月21日至8月20日;六(4)代为8月21日至9月20日;七(5)代为9月21日至10月31日。趋性:成虫喜食花蜜,具有群集和昼伏夜出的特性,遇惊扰后能进行短暂、短距离的飞行;成虫还具有季节性栖境转移和昼夜转移的情况,早、晚稻移栽后至封行前,成虫在杂草或旱地作物中栖息,禾苗长势进入封行阶段,成虫则迁入稻田里,因此水稻分蘖阶段可作为成虫迁入稻田栖息的物候指标。稻纵卷叶螟雌蛾还具有趋嫩绿产卵的习性。稻纵卷叶螟幼虫一般分为五龄,具有明显的趋嫩绿的习性。
(3)影响因子:气候:稻纵卷叶螟在温度22-28℃、相对湿度80%以上时,有利交尾、孵化和成活;高温(≥30℃)干燥(≤70%),或温度低于20℃都 不利发生为害。耕制:早粳早插或早稻早播早插对第-、二发生极为有利,特别为第二代外来蛾提供适于繁衍的穗期。单、双混栽或假性早稻,茬口复杂多元配制,拉长发生期,为害性加重。品种:植株高大荫蔽、阔叶软质嫩绿,适于栖息、产卵、为害。供肥:施肥过量尤其氮量过头,生长郁密趋嫩,易招致繁衍为害。天敌:寄生性天敌11科36种较为丰富,自然调控效能较强。做好生态保育提高自然控制效果。
3、稻飞虱(褐飞虱和白背飞虱):为“两迁”害虫之一。常年5-6月迁入栖居繁衍,年发生5-6代。稻飞虱为刺吸式口器,以成、若虫吸汁取食为害,其食量褐飞虱较强,相对白背飞虱较弱,一般1头褐飞虱可相当3-4头白背飞虱。随着新的农场式栽培模式形成,进入新的发生周期,新危害潜存加重趋势,易“小虫成大灾”,尤其高致害性褐飞虱威胁更大。稻飞虱为不完全变态:卵、若虫、成虫3虫态,参见右照。
(1)为害特性: 成、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。雌虫产卵时,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,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。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,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,严重的稻株干枯。俗称“冒穿”、“透顶”或“塌圈”。严重时颗粒无收。
(2)生活习性:成虫具趋光性、趋嫩性和迁飞性;若虫有群集性、隐蔽性和暴发性。成若虫属单食性,只危害水稻,不危害其他作物。栖息:成若虫聚集在稻株下部取食,一般若虫栖息部位为0-6毫米,成虫为3-9毫米。迁飞:5、6月自南或西南气流迁入栖居繁衍或繁衍后迁出。产卵:在适温条件下,每头雌成虫产卵量为300-500粒。在嫩株上产于叶鞘中肋的比例大,在老株上产于叶片主脉的比例大。分布:褐飞虱喜阴湿环境,定居后很少迁移。在积水田褐飞虱密度高,先在田中穿顶枯死,再向四周扩散。
(3)影响因子:褐飞虱生长发育适温为20-30℃,26℃最适。杂交稻比常规稻抗、常规稻比糯稻抗,同等发生量。不同品种危害程度不一样。从水稻生育期看成,孕穗、抽穗期是褐飞虱虫量的激增期,乳熟灌浆期是虫量高峰期。肥水:氮肥施用量大,稻株徒长,游离氨基酸增加,一方面引诱褐飞虱聚集;另一方面由于稻株封行过早,不通风,湿度大,使田间小气候有利褐飞虱发生繁衍。天敌:寄生性的有赤眼蜂、缨小蜂、线虫和寄生菌等;捕食性的有黑肩绿盲蝽、蜘蛛、步甲虫、隐翅虫、瓢虫和青蛙等,对稻飞虱有良好生态抑制效用。
二、2024早稻“两病三虫”宏观趋势
截止4月20日田间信息采集,结合1季度气候实况与4、5月气候大势,总体气温偏高、雨日频繁、雨量偏多,以及以西南气流影响为主等分析,2024上半年早稻“两病三虫”总体趋重,如纹枯病、穗瘟、螟虫、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潜存早发、多发、重发宏观趋势,有的甚至潜在不可揣摩趋势。通过算力提升和建模日序数量量化比较:螟虫先为大螟和二化螟并进,后转二化螟主害,其全代蛾发高峰期将在5月15-18日前后,5月总蛾量模测超过常年近1倍;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局部3月疑存迁入,模测稻纵卷叶螟5月下旬潜迁出峰趋势,模测稻飞虱(以白背飞虱为主兼有褐飞虱)6月中旬潜存大峰迁入趋势,其迁入路径疑为西南而非东南;纹枯病病情激增期潜存偏早趋势,穗瘟疑似2020或2015之势(关键到时要视早稻倒三叶时病斑有无显现,若观有初现并雨水偏多则风险偏大)。总之,宏观上潜存较近年偏重态势。
三、2024早稻病虫害农场式绿色防控及其集成简易解决方案提示
家庭农场栽培水稻,一般面积大,从几百亩到几千亩;耕作布局多元化,单、双混栽布局较普遍,虫口病情转化衔接程度高风险大;机械栽培和植保无人机防控基本普及,但情、机、技往往分离脱节;受传统防治或病虫情报散户防治模式影响,容易失时超时或漏治甚至被动防治等等,技术严重滞后导致病虫害加重危害。因此,当前好多农场业主认为现代水稻栽培品种肥料插种自己学学可掌控,唯独病虫害掌不起控不了,老大难。其实不然,作为农场水稻应当有一套农场式的病虫害防控模式,即在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或产量设计栽培的基础上,树立“以防为主”的主动防控模式,辅以适当或必要的所谓“虫期”防治。只要预防技术明确了到位了心就可安了。那么什么是预防技术?什么是农场式防控?现就纹枯病、稻瘟病稻飞虱、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等农场主动防控提示,以供农场或大户们参试。
(一)纹枯病农场式主动防病提示
1、防务窗口期(参照图1):按常年病情常发规律,主动(无宜参照病虫情报)坚持窗口期预防:早稻窗口期一般为5月底或6月初。
2、首选配方:32.5%阿米妙收悬浮剂40-50毫升/亩;采用单剂或结合螟情螟治配方组合适时兼治。
3、防控作业:采用植保无人机30L型或50L型,选加飞防助剂(建议沉降剂为主如U伴助剂)每亩10毫升兑水2-3升于傍晚(出露)无风采取2米航高3-5米航速定位飞控模式飞防。
(三)穗瘟农场式“三看”防病提示
1、防务窗口期:稻瘟病叶瘟(含苗瘟)的防病窗口期为田间病情初现即始病期:即见即防;穗瘟(穗颈瘟、枝粳瘟、谷粒瘟)的防病窗口期为孕穗末期(破口期)+齐穗期(第1次用药后7-10天)。
2、保护性配方:25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(质量或剂型可靠)30毫升/亩。采用“看病(老病区或倒三叶偶现病斑)看天(抽穗期预报雨势频繁)看生育期(感病品种破口期)”决策防控,采用单剂或晚稻结合稻曲病病情配方组合适时兼治,尤其在倒三叶初现偶见病斑且雨水频繁务必决策防控。
3、防控作业:采用植保无人机30L型或50L型,选加飞防助剂(建议粘着剂为主如绿颖)每亩10毫升兑水2-3升于傍晚(出露)无风采取2米航高3-5米航速定位飞控模式飞防。
(三)螟害(含稻纵卷叶螟)农场式防控提示
目前水稻螟害防务尚未形成农场式主控防务模式,重点以当地病虫情报为主防控实施。建议农场式防控:
1、防控窗口期:螟害蛾峰较多较乱,原则上为确定当代防控“蛾峰”峰后10天左右(具体视峰、视量、视苗、视方、视势确定或调整)。
2、建议配方:螟害重点可选杀虫单、喹硫磷、英派福的单剂而非混剂或复剂。若英派福登记上市,应以选择英派福螟治,具体参见上期《新型英派福对螟害触及特性及其防务应用实务提示》。卷害重点可选杀虫单、茚虫威的单剂而非混剂或复剂。
3、防控作业:采用植保无人机分蘖期选用50L型,穗期选用30L型;选加飞防助剂(建议沉降剂+粘着剂)兑水2-3升于傍晚(出露)无风采取2米航高3-5米航速定位飞控模式飞防。
(四)稻飞虱农场式主动防控提示
1、防务窗口期:稻飞虱防务可形成农场式主控长效拐点防务模式,突出田间种群数量处拐点增长之时,即参照图1(早稻):即6月初前后。
2、首选配方:20%沙图水分散粒剂8-10克/亩,采用单剂或结合孕穗病虫害配方组合适时兼防。
3、防控作业:采用植保无人机分蘖期选用50L型,穗期选用30L型;选加飞防助剂(建议沉降剂+粘着剂)兑水2-3升于傍晚(出露)无风采取2米航高3-5米航速定位飞控模式飞防。
(台州市昆虫植病学会 汪恩国)
本文属作者个人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文中所涉及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。